随着美国在唐纳德·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,一些欧洲国家正在考虑与中国建立务实的伙伴关系。这会导致新的三角平衡,还是会加深欧洲的孤立?
战略漂移代价高昂
在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内,欧洲发现自己陷入了地缘政治的无人区。华盛顿变化莫测的外交政策、俄罗斯同乌克兰旷日持久的冲突,以及欧盟未能制定出一项针对俄罗斯或中国的统一战略,这些都让欧洲大陆变得飘忽不定。
如果对俄罗斯及其总统普京的信任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害,且美国又是一个过于变化无常的伙伴,那欧洲可能很快就会被迫重新考虑其全球联盟关系。问题不在于是否要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作出选择,而在于如何在迅速变化的世界秩序中重新确立战略自主权。
尽管更紧密的欧中关系——从经济多样化到外交杠杆——具有潜在吸引力,但欧洲仍在犹豫。欧洲的默认反应是向内撤退,而不是向外调整。欧盟本有机会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关系来对冲风险,从而在获得替代市场的同时,重获对美国的影响力,但它并没有这样做。
这种犹豫是有代价的。欧洲现在发现自己越来越被孤立,并难以找到一个条理清晰的方案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。随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,欧盟必须认清继续实行战略漂移是否站得住脚。
三角战略更为灵活
一种正在显现的选择是采取更灵活的三角战略。按照这一战略,欧洲有选择地与中国进行合作,不是为了与美国对抗,而是为了增强自己在谈判桌上的影响力。这种关系不需要正式结盟或意识形态趋同,只需要在利益一致时进行务实的合作。
特朗普本人现在似乎也在朝着类似的方向前进。美国政府已经恢复了与中国的探索性谈判,从而为欧洲的平行轨道打开了大门。如果不能抓住这一机遇,不仅会面临失去战略重要地位的风险,还会面临进一步孤立的风险。
一些欧盟成员国已经在探索这条道路了。除了匈牙利等中国最亲密的欧洲伙伴外,其他国家也开始重新调整对华政策。它们都没有放弃跨大西洋关系,同时按照自己的想法与北京接触。
在欧盟之外,英国提供了一个有启发意义的案例。今年1月,距离上次对话六年后,中英举行了第十一次经济财金对话,主要讨论贸易、绿色金融和市场准入等问题。在国家安全担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,英国正在奉行务实的双轨方针。
英国也在深化与邻国和美国的关系。背后的动因明显是战略自主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它不是关闭大门,而是打开多条对话渠道,这些渠道根据各领域的合作机遇进行拓展。
欧洲或许可以考虑奉行类似的路线。鉴于成员国优先事项的多样性,欧盟对华政策完全统一是不现实的。一种混合模式——即主要国家在特定领域采取主导、同时与欧盟目标进行协调——可能会更有效。
短期、非正式和灵活的接触可以重建信任并探索共同点。从长远来看,这些倡议可以通过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等平台制度化,或纳入多边会议范畴。
关键在于,这种接触不是为了与华盛顿保持距离,而是旨在追求欧洲的韧性。战略自主并不意味着战略模糊,而意味着减少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单一合作伙伴的依赖。
中欧合作前景广阔
从中国的角度看,欧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美国的伙伴关系。与对美国的政策相比,中国对欧洲的政策更为灵活和量身定制。这使得欧洲国家有空间制定各具特色的接触战略,突出各自的优势和政策重点。
潜在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:贸易、绿色技术、数字治理、人工智能,甚至冲突解决。2024年,中欧货物贸易总额接近7860亿美元,双方互为主要贸易伙伴。重启陷入停滞的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可能为深化制造业和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合作提供框架。
双方都能从气候政策方面的密切合作中受益。中国在太阳能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欧洲则正在推进绿色协议和2050年碳中和目标。绿色产业的战略结盟可以帮助双方实现各自的目标,同时在此过程中制定全球标准。在人工智能领域,欧洲在监管方面的领先与中国的创新形成互补。平衡伦理、创新和安全的联合治理框架可以塑造全球科技的未来。
中国也在大力投资与欧洲的互联互通。中欧班列已经通达26个欧洲国家的229个城市。在民间外交方面,中国对30多个欧洲国家实行免签政策,这表明北京有意加深相互了解。
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。尽管存在分歧,但双方没有根本的地缘政治冲突。在全球动荡的时代,如果欧洲采取有远见的行动,双方可能成为稳定之锚。
欧洲承受不起新一轮被动应对。无论是通过双边渠道还是更广泛的联盟,欧洲都必须制定一项可以反映其价值观并增强其韧性的对华政策。一种精心校准的三角策略可能是最好的选择。坐等下次地缘政治危机迫使欧洲采取行动已不再是一种选择。 (编译/冯雪)
本文由香港《南华早报》网站6月12日发表,原题为《欧洲为何必须通过与中国合作来终结其战略漂移?》,作者是刘虹和克洛迪娅·阿斯塔里塔。
来源 | 参考消息智库
审核 | 邓媛
编辑 | 许海婷 田欣
国汇策略-股票配资咨询-配资平台网-股票配资入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